“醫生,我這兩天血壓高不高?”
“你的線上健康數據顯示,血壓正常?!?/P>
“那就不用跑趟醫院了?”
“但要注意你的糖尿病哦,血糖顯示7點兒多了,最近吃清淡點?!?/P>
上面這段醫患對話,來自“家庭醫生”的線上圖文咨詢。
日前,阿里健康APP推出“家庭醫生”板塊,在北京安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試點,讓社區居民在家里就可以咨詢醫生,十分方便。
2015年以來,“互聯網+醫療”新模式持續走熱。據記者了解,全國已有300家大中型醫院建起“移動互聯網醫院”。來自艾瑞研究的數據顯示,新推出的移動醫療APP就達2000多款,上半年互聯網醫療服務領域的風險投資總額已接近2014年。在“互聯網+醫療”的浪潮中,面對掛號難、候診慢、溝通短等傳統醫療的“看病痛點”,“指尖上的醫療”正試圖給出多元解決方案。
“線上醫院”
破解“看病痛點”
這樣的場景,很多人都很熟悉:看病時,前一個患者還沒走,后一個已擠進來;剛把病歷遞給醫生,前面的就診者又拿著化驗單來咨詢……
從掛號到問診,從繳費到拿藥,看病全過程,幾乎都會讓人鬧心?!盎ヂ摼W+”,為解決這些“看病痛點”帶來曙光。
去年7月,廣東佛山市中醫院的“指尖醫院”正式上線,入口是微信公眾號,可以網上實現預約掛號、排隊繳費、住院支付等功能,患者就醫有了全新體驗。
4歲的小鵬鵬近來有鼻炎癥狀,鵬鵬爸提前在微信上預約了佛山市中醫院的兒科號。系統直接提示:第二天9點半到10點間就診。
“以前帶孩子看病,5點多就得出門,6點就要排隊掛號??床〔贿^十來分鐘,前前后后要花兩三個小時?,F在用微信掛號,省了不少時間?!冰i鵬爸說。
在兒科主任醫師曾鶯的診室,記者發現患者幾乎都是通過微信掛號。曾鶯告訴記者,微信掛號的確方便?!皢栐\時,也不會有一屋子人圍著”。甚至不少人因為“太方便”而爽約,還有人擔心約不上,一次約了好幾個號。院方對此也有對策——7天內不能預約。
截至今年6月,已有9.6萬人關注了佛山中醫院的微信公眾號,綁定了15萬張健康卡,每天有15%用戶通過公眾號掛號。該院副院長老錦雄說:“把醫院搬到移動端,讓傳統中醫與移動互聯網對接起來。百姓改善了就醫體驗,節省了就醫時間;醫院加快了診療流程,提升了資源利用率,也改善了醫患關系?!?014年,該院門診病人滿意度8.04分,比2013年提高0.15分。
據記者了解,全國已有300家大中型醫院建起“移動互聯網醫院”,覆蓋用戶超過120萬人,交易次數超過200多萬次?!爸讣忉t院”,正逐漸成為患者就醫的“好幫手”。
“簽約醫生”
帶來“定制服務”
阿里健康推出的“家庭醫生”線上服務,首批入駐了12名全科醫生、1名中醫醫師和1名兒科醫師。開通第一周,“家庭醫生”注冊用戶約100人,已有30人在線上和醫生溝通。
安貞社區的一位用戶告訴記者,“注冊很方便!登錄阿里健康APP,在‘專屬家庭醫生’列表中選擇醫生,提交相關個人信息,不到一天就審核通過,和線上的社區實名醫生簽了約?!?/P>
參與項目試點的杜娟醫生表示,她每天至少登錄3次,日常的部分工作已轉移到APP上,既接待了更多患者,又與居民形成穩定的診療關系,彼此更加信任。
利用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,社區居民開始擁有了自己的“私人醫生”,基層首診、雙向轉診醫務模式也邁出了切實一步。
阿里健康家庭醫生事業部副總監張威表示,下一步要實現智能化,通過免費的可穿戴設備對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病進行管理,把國家要求的回訪機制挪到線上,為醫患雙方提供更多便利。
與阿里“家庭醫生”類似,線上醫療服務紛紛涌現:護士到家陪診的“e護天使”,一呼即應的“滴滴醫生”,加強醫患交流的“春雨醫生”,應用醫療大數據的“虛擬藥房”,等等。這些線上醫療服務,已延伸至掛號支付、候診查詢、接收檢查單、檢查繳費、電子報告查看、接收藥單、藥單支付等各環節,整合尋醫問藥、健康管理、網絡問診、醫生工具等多種資源平臺。
按照國家衛計委規劃,到2020年,力爭實現讓每個家庭擁有一名合格的簽約醫生,每個居民有一份電子化的健康檔案。風起云涌的互聯網醫療應用將成為其中的重要“拼圖”。
“網絡醫療”
重構醫患關系
去年7月,“跳出體制”的醫生張強成立了“張強醫生集團”;今年3月,掛號網宣布成立“微醫集團”,在線上引入專家組;5月,體制內醫生集團“大家醫聯”面世。一時間,醫生們紛紛“抱團”擁抱互聯網。
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孫宏濤,參與發起了“大家醫聯”。在他看來,“大家醫聯”這個網絡平臺類似于“醫生經紀人”,集團內簽約醫生不需要離開醫院,只是通過付出時間和技術,為更多患者提供服務,尤其是基層患者。目前,“大家醫聯”已與200名副主任以上醫師簽約合作,覆蓋多個城市,并開始為村醫提供服務。比如在邯鄲,他們為六七十名村醫提供遠程醫療指導,提高了當地的醫療技術水平。
“醫生經紀人”的出現,解決了“互聯網+醫療”的核心一環,即真正的主角——優質醫生如何通過互聯網平臺發揮更大作用,具有突破性意義。
“互聯網+醫療”,重構了健康管理、就醫方式、就醫體驗、購藥方式及醫患生態等全方位的醫療模式,也面臨著一些現實挑戰和問題:
“線上醫療”遭遇“線下瓶頸”。目前,公立大醫院一般不會選擇和線上醫療機構合作,而愿意與線上合作的私立醫院往往口碑不佳。這樣的差異,讓線上線下難以實現無縫對接,導致“互聯網+”對線下醫療的杠桿效應不能完全發揮。
醫保支付尚未覆蓋“線上醫療”。有專家指出,互聯網醫療缺乏醫保支撐,或會導致后繼乏力。但如果互聯網醫療進醫保,醫保部門和保險公司如何真正做好費用管控,將成為一個新問題。
網上個人就醫信息亟須保護。近年來,從天涯、淘寶到12306官網,大規模的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發,加劇了公眾對個人網上信息安全的擔憂。網上就醫,需要綁定身份證、健康卡、銀行卡等個人信息。這些信息是否安全,利用這些信息是否規范、邊界又在哪里,都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“多個部門正在聯手抓緊制定互聯網醫療的相關政策,包括完善法規規章、加快制定互聯網醫療標準、逐步開放大數據、提高數據安全性、加大醫保支付和政府購買服務的支持力度等”,國家衛計委法制司司長張春生表示。
(來源:新華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