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下,蘇州軟件產業加快發展,總體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,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:
一、產業規模持續擴大
至2009年底,蘇州軟件產業產值達444億元(含嵌入式軟件),較2008年增長26%,多年來平均增長率超過30%,體現了軟件產業的高成長性。今年上半年,蘇州市軟件產值已達290億元,同比增長31%。
09年,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,蘇州軟件出口仍然繼續增長,軟件出口超過20億美元(含嵌入式軟件)。其中純軟件出口收入為4億美元(來自海關統計的出口數據)。
二、企業能級不斷提升
目前蘇州軟件企業總數已超過550家,經國家認定的軟件企業數為390家,其中從事軟件服務外包的企業有100余家,1家企業入選“中國領先IT外包企業榜”,2家入選過“中國軟件出口和中國軟件外包20強”,5家企業入選過“江蘇省軟件服務外包十強”,13家企業入選“江蘇省服務外包重點企業”。
取得這些成績,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各級政府和各部門高度重視軟件業發展。 2003年市政府就出臺了《關于促進軟件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》,近年來,更是采取五大措施,促進軟件產業的健康優質發展。
一是政府利用資金支持,營造發展的產業氛圍。蘇州市政府通過設立軟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,建立發展導向,一系列優惠的政策在我省施行最早,力度最大。
二是以蘇州軟件園為發展主體、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。為加強產業集聚,2001年,蘇州啟動了“蘇州軟件園”建設,2004年被科技部批準為“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”,2005年被國家廣電總局批準為“國家動畫產業基地”。同時,蘇州軟件園也是“中國軟件歐美出口工程”(COSEP)試點基地、“中國青年科技創新示范基地”和“中國留學人員蘇州創業中心”。目前蘇州軟件園建筑面積已超過120萬平方米,由工業園區、高新區、昆山、太倉4個國家級軟件分園和省級軟件分園吳中軟件園組成,集中了蘇州85%的軟件企業。以軟件園為依托,建立了高品質,高服務的軟件平臺,如省軟件測評中心蘇州分中心,以及國內首個致力于全省范圍企業信息化推廣的江蘇軟件產業SaaS公共服務平臺等。
三是加強國際交流,提升蘇州軟件產業影響力。2004年我市與創立CMMI(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)的美國卡內基·梅隆大學軟件研究院合作,設立卡內基·梅隆大學軟件研究院中國辦公室,并在06-08年,在蘇州連續舉辦了三屆SEPG中國大會,每屆都有三百多位國內外企業代表參加大會。目前蘇州軟件企業已有五十多家企業分別通過了CMMI認證,其中二家通過最高級別CMMI5級。
四是做大龍頭企業,實現跨越發展。蘇州軟件企業發展行業不一:從事行業應用軟件代表有蘇州浩辰、江蘇歐索;嵌入式軟件有方舟信息、蘇州科遠等;游戲動漫軟件有蝸牛電子、金游科技等;軟件外包的有新電信息、新宇軟件、宏智科技等。通過這幾年的發展,蘇州引進和培育了一批億元企業,如新電信息,新宇軟件,固锝電子,方正國際軟件等。另有浩辰科技,翰遠軟件,三棱科技等5家軟件企業正籌備上市。
五是加快人才引進和培育,構筑創新型人才高地。我市為加大人才激勵力度,設立了“科技創新創業市長獎”、“科技合作貢獻獎”,突出了政府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導向作用。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,以“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”(獎勵啟動資金共300萬)為龍頭,集成實施各縣、區高層次人才計劃,目前已有相當部分的軟件人才獲得資助。
下一步,在確立軟件產業為我市重點扶持的8大新興產業之一的基礎上,結合實際,我市將采取四大舉措,推動軟件產業健康穩步發展。
一是明確發展的重點方向。1.促進軟件開發企業向SaaS模式轉型。利用蘇州風云在線平臺,打造SaaS產業基地,通過互聯網,為全國的中小企業提供優質服務。2.加強嵌入式軟件開發。蘇州已成為全球制造業基地,有大量的電子信息設備制造企業,加強蘇州嵌入式軟件企業與電子信息設備制造企業的互動合作,促進外資企業的生根發展。3. 大力發展服務外包。在目前基礎上,繼續做大做強對日服務外包。學習印度模式,從外包人員的語言和習慣,開發團隊的改進,加強與軟件中介的交流等下工夫,實現對歐美外包的突破。
二是發展重點企業和品質軟件產品。在項目及資金投入上重點發展省規劃布局內的企業和服務外包企業,在市級層面上設立“優秀軟件產品獎”,加快研發重點產業發展急需的軟件技術,培育具有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軟件產品群,對成熟的技術和產品要加大產業化、商業化和規劃化應用力度。扶持龍頭企業,帶動地區行業的發展。
三是加強軟件人才的引進和培訓。重點是三個方面的軟件人才工作:以“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”為龍頭,支持國際著名公司對國內軟件管理的核心技術應用的培訓工作,加大高層次人員的引進和培養;以在蘇大專院校,重點培養一批真正懂操作系統和IC設計,具有行業背景知識,懂得軟件技術的人才;以蘇州軟件園培訓中心,蘇州軟件外包學院,索迪培訓中心等人才培訓基地加強基本技工的培養,積極培養掌握軟件和硬件基礎知識、技術熟練的工人。
四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。加強對知識產權的管理,加強對自有技術的保護工作,重視專利申報。加強對企業保護自有知識產權的引導、維護和執法,制定保護軟件知識產權方面的法規,同時推廣政府軟件正版化。